973计划200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2006年度973计划将继续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自身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问题部署项目。现将200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你们根据2006年度指南和申报要求组织项目申报。 
      973计划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2006年1月中旬在973计划网站上另行通知),2006年度项目受理日期为2月8日8:00至2月28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 
      973计划200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项目申报要求和说明、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等可在973计划网站“申报专栏”下载。 
      973计划网站网址:http://www.973.gov.cn


一、农业领域重要支持方向 
1.农业植物品种、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 
(1)油菜籽油脂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代谢调控。研究油菜籽中油脂形成与含量的调控机理及其与环境互作的分子机制,为油菜乃至整个油料作物的高含油量育种提供科学基础。 
(2)农作物骨干品种(亲本)遗传构成与利用效应的基础研究。研究农作物骨干品种(亲本)遗传机理与亲本效应,阐明骨干品种与亲本间基因互作、质核互作、基因环境互作的网络系统和遗传物质传递机理,建立农作物遗传育种新理论和新方法。 
2.农产品安全的基础研究 
(1)农产品有害物质形成机理及控制途径。研究农产品中危害人类健康的外源性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产生机制、演化规律和控制原理,为建立农产品有害物质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2)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和免疫防治的基础研究。研究主要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流行机制和宿主的免疫机理及免疫防治途径,为防病、治病提供新原理和新手段。 
3.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形成与调控机理研究 
重要农作物抗病性形成的分子机理与重大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其可持续控制。研究我国主要农作物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为作物抗病育种和新农药开发提供基础;从分子、种群、生态系统多层次研究害虫成灾机理,提出害虫可持续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4.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重建的基础研究 
北方草原与农牧交错带生产力与生态功能重建的基础研究。研究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维持原理,重要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重要物种的综合生态适应对策,  构建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大尺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与范式。 
5.家养动物复杂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 
重要家养动物复杂经济性状和品种形成的遗传机制。利用基因组学等技术,发现影响畜禽等家养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或基因网络,阐明其调控性状表型的分子遗传基础,为畜禽品种的可持续改良提供基础。 
五、 人口与健康领域重要支持方向 
1.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与预防的基础研究 
(1)重大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围绕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管损伤并发症的发病和防治机制研究,为国家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II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胰岛素抵抗”的遗传与环境机理。通过代谢组学等研究揭示II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规律,为II型糖尿病防治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奠定基础。
2.人口安全、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 
生育调节及其相关重要疾病。从精、卵发生与成熟,受精以及胚胎着床入手,开展人类生育调节与生殖控制分子机理以及生殖相关重要疾病的基础研究。 
3.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理论研究与生物安全 
低氧、严寒等环境因素损伤机理与干预措施。研究细胞对恶劣环境因素的感知及其损伤信号在细胞内的转导,阐述损伤与适应的机制,建立预警—预防—诊断—治疗一体的干预体系。 
4.衰老的机制与干预的基础研究   
研究细胞与器官衰老的机制,建立中国老年人个体化生物学衰老的评价体系,寻找通过药物或调节机体内环境来延缓衰老的途径。 
5.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项 
主要支持艾滋病毒生物学和免疫应答机制、感染与免疫的基础研究、动物细菌性疾病致病机理、禽流感和流感相关基础研究等方向的研究。 
6.中医理论专项(以课题形式申报,详见申报要求和说明) 
(1)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经穴的特异性效应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研究,开展多学科协助,为临床循经取穴提供科学依据。 
(2)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确证系统化中医治疗方案疗效评价要素的中医理论基础,个体化治疗的个体、动态与整体疗效评价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促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化。 
(3)中药药性理论与中药材道地性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道地性、安全性及中药配伍等科学问题研究,为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创新药物研究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4)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创新病因学说研究。主要包括复杂疾病发生的中医病因学和同一诱因引发不同疾病的机体反应机制研究,提出新的治则、治法,开辟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及现代复杂难治性疾病防治的新途径。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科技部  发布日期:2005-12-30
技术服务与项目合作:(0571)85241075
第三方检测:(0571)85241072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路553号(灵溪隧道北口)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2002-2016 www.zjitcm.com.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068号    浙ICP备050572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