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中药研发

发展生物技术和现代中药是我国医药行业未来五年重要的战略选择。然而,在我国,现实情况是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备受青睐,蓬勃发展,相比较更有优势的中药产业似乎却面临着更多的困惑。在不断呼唤自主研发的现实背景下,中药创新突破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两会"期间,医药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对当前中药研发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研发资源尚需整合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973’专项等也纷纷设立,但产业研发投入还远远不够。这次我跟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建议,加大对中医理论、复方中药的资助。"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以岭集团董事长吴以岭为今年"两会"准备的提案再次锁定中医药发展问题。 
  事实上,资金的匮乏对于国内众多的科研项目而言可能都是最先遇到、并将长期求解的问题,中药也不例外。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振江表示:"对企业来说,产业化发展是必需的。但国家的资助往往对基础研究,主要起示范、启动作用,杯水车薪。这种来自国家的资金扶持一年最多几百万元,具体到一个项目能有几十万元就已经不错了。而研发一个新药,至少也得300万元以上,水平高一点的研发投入就得2000多万元。中药企业新药研发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投入资金,更多的还得自己想办法。"据他介绍,这两年,神威药业研发资金维持在销售额的2%左右。"现在我们的研发投入在国内同类企业中属于中等水平,我们还在考虑扩大这个数字。" 
  相比之下,红桃K集团将6%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就比较显眼。谈及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红桃K集团股分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圣明的脸上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我们把钱都投到研发上了,总量虽并不高,但在国内同行业中算是走在前面的。公司尽管属于第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其研发资金也都是自筹的。"对于一直存在的研发资金问题,谢圣明用"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来形容目前其采取的应对措施--技术研究两头突破,在进行一些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的同时,研发一些大众需要的产品以积累资金。他强调:"我们技术中心的最大优势是产学研结合。由于身处武汉,公司利用当地大学、科研院所比较多的优势,进行人才融合的技术嫁接,这样可以少投入,避免了从头开始的探索,能有效地利用资金。" 
  当产学研结合成为当前更多企业选择的创新模式时,长沙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克建把投入500万元启动资金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写入了2006年的公司计划。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余克建以"为的就是要更好地依托北京的科研优势,让产学研结合得更紧密些"来解释此举。其实,在适应大环境的同时,这样的举动也是成本核算之后的决策---"以前我们都是自己的药研所做研发,每年都投入500万元~1000万元,但由于药物功能涉及多方面,自己的人才不可能都精通,研发投入产出比不理想,很不合算。所以这两年我们慢慢转向自己研发和合作研发结合,希望从此闯出一条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研究所所长朱家壁认为,目前推行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主要是由研发主体缺失导致的:企业疲于营销,没有资金和余力来搞科研,缺乏足够的科研人才和利润空间。国家应该组织一些重大攻关项目在方向上进行导向,避免盲目研发。
  谢圣明表示,企业应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目前我国中药行业缺乏巨头型企业。在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全行业不得不经历一个"原始积累"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应降低企业研发贷款门槛,创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得到银行的帮助。
  合理利用现代技术 
  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中诞生的许多新概念、新方法,如波谱技术、立体化学、量子论及电子计算机等,不断向中药研究领域渗透,加上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取得的进展,为中药基础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概念、技术和方法。中药基础性研究学科不断分化,正衍生出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制剂学等多个新兴学科。 
  吴以岭在提案中指出,目前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担心地谈到,目前中医药学高等院校重理论轻临床倾向较普遍,中医药院校学生毕业后取得学位就留校任教,就连学位论文也往往是在动物身上完成而没有临床经验总结和数据,师承传授的中医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 
  "在中药新药的研究中,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例如把水针想方设法改为粉针。"李振江认为,大部分中药注射液经过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其剂型是合理的,只有少数对热特别敏感的中药才适合做粉针剂。而现在所有的中药注射剂产品基本都有企业申报改粉针,这不但可能产生新的用药不安全隐患,而且必然导致用药费用的增加。这股对中药乱改剂型申报新药的风气应该得到遏制。 
  谢圣明建议,国家要在引导现代中药的研究方向上实行重大的政策突破。自主创新是"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发展的主旋律,现代中药应该走自主创新之路。我们企业搞现代中药研究,酸甜苦辣都有。红桃K生血剂,当时我们怕它转不成药品,在七八年前就研究了一个生血灵(单体成分),结果发现其效果不如复方的生血剂,专家一致认为,搞单体成分研究不见得是中药创新最好的方向。另外,指纹图谱只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不能代替中药研究本身。在基因、纳米等技术还没有完全完善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可能是不能跨越的一个阶段,中西药结合方面的研究,希望得到国家的明确支持。"(对中西药结合研究)不开门的话,谁也不敢研究,一投资几百万元、上千万元,政府态度不明确,恐怕人家就不会投这个资。"大学老师出身的谢圣明对新科技的引入很有信心。他表示:"也许将来纳米、基因技术在中医中药上的应用,就会让现在的问题迎刃而解。但是,这就更需要综合型的人才,这是我们现在的弱势。" 
  事实上,在中医药的基础研究中,人才的缺乏恐怕是几年后的中医药将面临的最大困境,"学的人越来越少,师承已经是个问题了。"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孙靖中自己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今年有一个中医毕业的博士生毕业了,要考西医的博士。他告诉我说,职业医师法规定,中医毕业的不能考西医执照。" 
  建立高效激励机制 
  事实上,产出高水平的新药,在为患者解除病痛,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企业享受到艰辛研究成功后的高额利润,是企业投身新药研发,推动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然而,在中药行业,由于研发新药在产品注册、生产、流通和使用方面困难重重,不少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不高,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吴以岭表示,国家对中药新药审批沿用的是西药评审办法,重药效、毒理而轻中医理论,中医证候用药已停止评审,强调单体成分的化学分子式表达,但实际上,中医药的优势就在于复方配伍。过于强调单体成分的化学分子式等"翻译表达"而忽视中医自身的理论系统,它的创新很难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孝贤谈到:"现在不少医疗机构里面很多老中医用他多年的经验方作为医院制剂,在天津因为医院没有制剂室或者制剂室达不到西医制剂室的标准就不允许医院本身搞中药制剂,委托加工也不行,必须让卫生局帮助找药厂,交一两万元的费用,这就限制了很多优秀医院制剂的使用。眼睁睁地看着一些效果很好的药不能再用,我们心里很着急。" 
  --由于不能用化学结构解释药物的机理,一些中药专利也不被承认,吴以岭对四川的招标采购中中药专利不算数,只有化学结构专利才被承认的不合理现象忧心不已--西药原始创新在中国非常难,费用很高,而中药是我国的优势。这种对中药专利不重视的现状,一定会制约我国中医药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新大陆公司董事长王晶表示:"国家科技大会明确表示,对于我们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要有保护,但是我们感觉,与西药行业相比,国家对中药行业的保护力度还不够。有一些规定将中药、西药等同,不利中药发展。如果都用西药的方式对待中药的话,后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十分有限。" 
  良好的激励机制能促进中药生产企业投身新药研发,在中国,乃至国际市场中赢得先机。"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中药产业的科学引导与监管,根据市场规律,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发展,从产品研发(注册)、市场准入、专利保护、税收等方面出台倾斜政策,促进中医药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发布日期:2006-05-17
技术服务与项目合作:(0571)85241075
第三方检测:(0571)85241072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路553号(灵溪隧道北口)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2002-2016 www.zjitcm.com.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068号    浙ICP备050572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