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技术市场渐入佳境

日前,从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获悉,“第三届中国医药高新技术交易会”暨2003中国医药技术合作与发展论坛将于2003年12月4~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隆重举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芮国忠主任认为,与前两届相比,本届交易会可以说正逢其时。随着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GMP建设临近尾声,新一轮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投资热潮迭起,国内许多新药研发机构尤其是民营科技开发公司纷纷调整研发方向,同时北美、欧洲等许多新药研发机构正积极寻求与中国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深层合作,我国制药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可以说我国新药研发和医药技术市场很快就会迎来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   “等米下锅”的现状   据介绍,我国的医药技术市场大约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历程,由最初医药技术商品形不成价值、没有商品概念发展到现在初具规模的医药技术市场,医药技术商品也从几万元的交易价值增长到目前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发展速度很是迅猛,例如,目前每年的医药科技成果交易额大约在80亿元左右,并且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近年来,由于受国家全面推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绝大部分制药企业面临GMP认证大限压力、以及入世后全球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等各种因素影响,国际、国内医药技术和经济市场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我国医药技术市场呈现出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另一方面,虽然医药技术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具雏形,但大部分交易还是在供需双方之间直接完成的,医药技术的交易仍处于混乱状态,交易的不规范性随处可见。一般研发机构多利用自己的熟悉渠道把比较有前途的新药在青苗期就已找好买家,而只有大路货转不出去了,才想起了交易市场。有些研发机构既把技术拿到技术市场,又与买方私下交易,通过从技术市场中得到的信息,暗箱操作,严重损害了技术中介机构的积极性。许多企业往往缺乏应有的新产品战略,只有等米下锅才想起购买产品,往往好的成果嫌周期太长,快的又嫌竞争多,又要产品好,又要价格低,还要速度快,这等好事恐怕很难如愿。   问题诸多亟待解决   虽然医药技术市场正处在一个跨越阶段,但实际这两年的技术市场是处于一个低谷时期,技术很难卖,就算卖出去也卖不出个好价钱。   症结何在?分析目前医药技术市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制药企业作为新药创新主体的格局远远没有形成。即使是国内目前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很低,例如华药、哈药、上海医药、新华制药等,虽然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但是很弱,例如哈药去年收入25亿人民币,研发投入为1亿,仅占1.5%;华药去年的销售收入位30亿人民币,而其研发投入仅为几百万,还不到1%。大型制药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尚且如此,中小企业就更显得力不从心了。   其次,虽然全国的研发机构超过了5000家,但有实力的研发机构屈指可数,国家、地方级事业性的医药研究院所转制、转轨尚处在初创阶段。过去它们一般承担的是国家的各种攻关项目,由国家给予资金支持,但并非以市场为导向,往往好的成果得不到产业化。还有不少研发机构的成果还集中在仿制国外的品种,甚至违规操作,互相抄袭。因此现在以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市场还不能提供具有市场前景的好的成果,顶多能提供一个技术平台。   第三,目前医药成果的供体主要还是一些公司型的新药研发机构,他们的数量虽然很多,但规模都偏小,分散性大,抗风险能力差。   另外,目前我国医药技术市场的秩序仍处于混乱状态,交易的不规范性随处可见,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够完善,任何一个技术都可以随意进入市场,市场没有准入标准,例如目前国家的新药转让规定是指拿到证书后的药品,而对拿到证书之前的却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新技术成果没有准入制,也没有相关的管理部门。   最后,医药技术市场信息没有建立一个快速通道,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发布新药、新技术交易的信息,造成了信息不通畅、不对称的现象。   市场为导向规范是正途   在美国,生物科技研发公司是大型制药企业获得新产品的源泉,两者密切的联系正是美国制药工业成功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制药企业与科技研发公司很难挂钩,因此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合作,要找好切入点,既要保证双方利益,又要承担共同的风险。同时积极寻找投资基金的介入,以便研发出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另一方面,谁来给新成果新技术把关?在以往的技术交易过程中,研发机构给出了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而拿不到回报,生产企业花了钱却不能保证买回的成果产生效益,或卖方承诺的独家转让却变成了多家转让,双方的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没有中介的参与是很难完成的,同时行业的自行监督也至关重要。   如果把先行赔付制度引进医药技术市场,对交易的项目严格准入制度,使交易的双方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技术的交接上,而不要因对项目本身真伪的怀疑浪费大量时间。随着医药技术市场的发展,权威的中介机构将在促进医药技术市场的成熟和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介机构的职能会在多方面发挥作用,如资金的支持、企业技术战略的制订、技术的评估定价等。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海虹医药网  发布日期:2003-12-02
技术服务与项目合作:(0571)85241075
第三方检测:(0571)85241072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路553号(灵溪隧道北口)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2002-2016 www.zjitcm.com.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068号    浙ICP备050572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