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价药房冲击下,自2002年开始包括中成药和西药在内的医药产品的降价风便开始此起彼伏,但记者近日从有关方面调查得知,至目前为止,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市场却化身“降价风暴”外,许多产品特别是一些贵细药材和饮片仍能保持超过百分之三十甚至数倍的利润空间。在利益驱动下,暴利惊人的饮片市场伪劣充斥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近年来有关将中药饮片和中药材纳入“药品式”规范管理的呼声开始不绝于耳。
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对上市的中药饮片明确标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及批准文号等,不符合规定的中药饮片今年7月1日起不得再生产和销售。
中药饮片不合格率近七成
据了解,有关部门2000年、2001年分别对17家国内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营的中药饮片进行抽验,结果不合格率惊人:2000年抽验平均不合格率为30.5%,2001年攀升至69.5%,个别品种市场抽验不合格率竟高达95.5%。这两年抽检结果虽然不合格率有所降低,但仍远高于对西药和中成药。
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市清平药材市场也发现,尽管政策规定药材市场不能经营中药饮片,但摊档仍照卖不误。一位档主称,反复整顿也没有,因为利润较高,目前不但清平药材市场,全国其它16个药市也个个经营饮片,据称这里的70%的饮片来自农民,说到农民加工的饮片,一位老中医很不以为然,认为中药炮制是门大学问,分种类就有几十种,分别起到增效、减毒、转变药性等功能,各有各的独特工艺。这么复杂的技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农民要全面掌握是绝不可能的。
一位业内人士在解读此新规时告诉记者,中药饮片以前也不是没有包装,但通常都是数公斤一袋的大包装,包装上的标识(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及批准文号等信息)都是厂家按自己厂里的情况自定,没有一个统一规定,大家约定俗成,只有在行业浸淫日久的行业人士、商家(批发商或零售商)厂家能分清,消费者根本摸不着头脑,而且饮片拆包后,消费者对着象粮、油、豆等农产品一样陈列在药房里的中药饮片根本无法考察其来路和质量。
事实上,中药分为三大部分———药材、饮片、成药。根据《药典》定义,中药饮片是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行业煎制汤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持拿医生处方到药房抓取的正是饮片,而不是药材。
同种药价差数倍至百倍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粤垦路、在广州市中药材销售口碑较好的采芝林药店。该店店员介绍称,识别中药饮片(药材)质量目前大家全凭经验,因为产地、生产年限、等级不同,同类产品(特别是贵细药品)价格相差悬殊。如红花,一般的产品10克售价0.5元,但产自西藏等级又较高的价格可达10元,外行看起来差不多的产品实际价格可能相差100倍以上。又比如川贝母,不但产地不同价格不同,而且根据各种判断标准分为4个等级,10克售价也从5元到14元不等;同样产自吉林的西洋参,10克重因为长枝、短枝、生产年限、是否野生等原因,分为不同等级,价格可以从5.7元、10元到23.6元。高丽参也因为产地在吉林、韩国等地不同,是乎4龄、5龄、6龄(生产年限)不同价格相差很大。
此外,一些更贵重的产品如冬虫夏草、灵芝、羚羊角等因为价昂,造假者多,普通消费者要识别真是难上加难。比如每5克冬虫夏草市面售价高达180到200多元,不少造假者以面粉、颜料炮制,可达惟妙惟肖境界,老练的商家在采购时以一公斤2000条、色泽均匀、自然等为准,测出最高等级,其它的以此类推,大家按约定俗成的办法达到一个成交价。
这些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要辨别简直难于登天。
一位业内人士称,由于中药饮片管理的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经验管理不但令许多买药的不懂药,一些初入行的卖药者也不会识别。如许多人就分不清关防风、辽五味、杭菊花,更不用说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哪些是伪药、哪些是劣药许多人也说不出个一二三。
“证准方对药不灵”质量参差影响疗效
一位老中医告诉记者,如果是普通消费者,他开了处方后就管不着了,但如果给亲朋看病,开完处方后他往往要跑好多家药店比较药材质量才敢放心买药熬药,他抱怨现在中药材质量每况愈下,“证准方对药不灵”,好中医有好处方也治不好患者的病,已经开始影响中医声誉。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称,由于中药自身有其鲜明的特性和与生俱来的复杂性,产地、产季、加工、炮制、运输、储存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影响中药的质量。现在经营的中药达到上千种,常用药500多种,而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中药市场的放开,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没有人再指导农民种药了,而是你愿种什么就种什么,能种多少就种多少。一时间,全国涌现出大批药厂,再加上人口数倍增长的因素,用药量猛增,药材生意日益兴隆,红红火火。过去只是中药品种贵细短缺的,才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后来干脆只要卖得出去,什么中药都能假冒。以前中药材从种药、采摘,到加工、出售,掌握主动权的大多是农民。什么好卖种什么,什么赚钱卖什么,黄芩五寸长才能用,市场需要,有人一寸长就挖出来了;政策规定不准上化肥、农药,为了多收快长,有人就偷着上。更恶劣的是还有一部分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存心掺假使假,假药做得跟真的似的。没有多年的经验和仪器设备,凭肉眼很难分辨出来。有些药店(特别是偏远地区)出现附皮当做附子、“先煎”变成“后下”,甚至抓把黄土让病人回家自己炒药的怪事。
值得欣慰的是,包括白云山中药厂、香雪制药、同仁堂等在内的一些大型制药厂开始响应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号召,积极推广GAP规范(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管理规范,有关部门在最近出台《中药饮片包装监督管理的通知》后,也在酝酿饮片实行批准文号制度.据称,未来更多有关加强药材市场管理规范的措施将会陆续出台。
附《关于加强中药饮片包装监督管理的通知》
一、生产中药饮片,应选用与药品性质相适应及符合药品质量要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严禁选用与药品性质不相适应和对药品质量可能产生影响的包装材料。
二、中药饮片必须印有或者贴有标签。中药饮片的标签注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必须注明批准文号。
三、中药饮片在发运过程中必须要有包装。每件包装上必须注明品名、产地、日期、调出单位等,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
四、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中药饮片,一律不准销售。